抬头仰望星空,是否能发现自己的渺小。

伪斜杠青年

人们总是混淆了欲望和理想

Sony XB23 使用感受

Sony 大法保平安

接触 Sony 也不是一天两天了,不是说 Sony 多好,只是说 Sony 帮我省去了选择的成本。

初识 Sony

记得第一次选择耳机的时候,一个朋友拼命的安利 Sony WI-1000,嗯,对于那时候刚毕业的我来说,太贵了,于是我寻找替代品,找了很多便宜的,后来还试了 One More 杰伦代言的那款主动降噪,型号不记得了,也没兴趣去记,总之体验很糟糕,蓝牙离远一点就完全没法用。退来退去,终究还是选择了Sony WI-1000。时隔3个月后,似乎领会到了 Sony 的魅力,又在 WH900上动了心思,去很多实体店看,配色蓝真好看,但最后我选择了 WH-1000XM3(黑),原因是降噪,用了就回不去了。一直至今,后来第一时间又入了 WI-1000XM2,整个体验下来,几乎让我彻底变成了 Sony 粉。

中间也有小插曲,买过 Airpods/pro,但最后退了,主要原因是,我的手机不会考虑换成iPhone,即便后来拥有了 iPad,蓝牙的硬伤,在 MBP 上体现得淋淋尽致(问题追溯可以到2016年,一片骂声)。

Sony 大法好,单说 LDAC 或许从技术上讨论和 Aptx HD 之类也多不了多少,但用起来,确实不一样,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,是有加成的。这里面有极大心思的厂家调教/测试的一部分。

设备更换背景

第一年工作的时候常常戴耳机,因为工作环境有点吵,常常需要调音,需要使用降噪耳机,第二年工作的时候换了公司,很安静,有时候就想听听歌,但,即便是佩戴舒适的 Sony(最小耳塞超级适合我),戴久了也会有胀痛感。头戴又热,家里也没什么好设备,总不能拿 MBP 在那放,毕竟那玩意儿常年盖着用扩展屏,我怕给弄出什么毛病(发热严重),后来开始考虑音响。

一开始不想花太多钱,恰好新发售了 XB12,二话不多买了一个,用着凑合毕竟便宜,好奇 Spearker Add 功能,在3个月后,又入了一个,连接起来的双声道立体声,感觉上可以了,人声很满足了。但好景不长,我那时候喜欢追充电的整齐,一口气全换了什么氮化镓 PD 充电头,也没什么5V1A 的输出环境,在某天终于一个 XB12被5V 3A 的电流烧坏了芯片。Sony 的维修在国内是很少的,我在广州,但我也不想为这一个小喇叭跑一趟。

主角

品味膨胀,回不去了,就卖了旧的XB12,在千元内再直接上一个系列吧。刚刚好 Sony 公号的一篇文章,让我看到了 新发售的 XB23。

说实话,这个第一印象,我很喜欢,简单。从选择上讲价钱上也是合适的:

新买一个XB12的价钱 + 剩余的XB12卖掉的价钱 = 新品XB23的价钱

一不做二不休,花了同样的钱换了更上一层的体验,我还是这么的小聪明,实际上成本更高了,因为下一个只能去选择更好的了。

参数

这个系列罕见的支持了LDAC,充电接口也换成了 Type – C,从此桌面又整洁了一点。同时加了一些索尼的黑科技(什么非圆形振膜,MRC之类的,不懂)

此外就是防撞、防水、12小时长续航(我用起来其实不止),最骚大概就是这个了。

最高100个设备联接,我是用不上。但到此我想应该也是支持两个配对组成立体声的,后来证实了,而且还有一个单独的按钮。

看来双11得再加一个。

感受

昨天拿到货的时候,我并不是那么的开心,因为这个低音有点太沉闷了(大概理解下就好),音响其实比我想象中重一点点。我放了一下午直到晚上,早上没电就充电,继续放,直到现在,12个小时应该是有了。

Sony 一向的惊喜,烧一烧就有改观,现在已经挺舒适了(甚至希望可以早点体验到)。没错,我很满意。在 Sony 社区上注册了产品,送3个月豪华绿钻,Good。Sony和QQ音乐应该是走得很近了,QQ音乐里也有了Sony的360 Reality Audio(根据耳朵形状确定音效,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)。

综合素质上已经超过了2个XB12,没错,是两个,因为价钱上也是超过了2个。Sony 与苹果这种大厂都是这样,贵一定可以感受出来的贵的差别,更像是标准。

在小房间已经够覆盖了,不知道邻居是否会感受到,希望他们没什么感受。我只敢开30%~40%音量。

我不太喜欢重低音,重低音用在电影上是我理解的正道,后来发现大法提供了关闭和调控选项,也就是 Sony 的 Music Center(有单独的软件管控就是不同),自定义的细腻度算够用了,刚连接就提示我升级固件。

之前XB12是没法嗨的,只能欣赏人声(邓紫棋超强),现在是可控(泽野弘之流弊)(怪自己没什么文化)。Mono/Stereo 在一个设备上的感觉不是太明显,喇叭太紧凑。

总结

大法的魅力与性价比,几乎不用去选择,它可以在它的领域带给你同价位相当不错的体验。索尼也是聪明的,中高端的发烧友并不那么喜欢 Sony,因为我爸以前就是做音响相关的,见得多,PCB 板子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成色,这些在我爸看来,都只是些贴牌货。但对于普通玩家,这是一片净土,往上走自然看不到 Sony。

这和 Apple、肯德基、三甲医院等是一个道理,或许不是最好,但能保证一个最低底线可以比别家做得更好(设计、做工、anyway)。

最后我又想吐槽Apple的蓝牙了,真是绝对的败笔,就像是故意为之,让其他非苹果音频设备无容身之地,带宽弱得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的Android设备(蓝牙鼠标+键盘+无法再加音响或者耳机除非使用 SBC)。当然根本原因还是我不能接受苹果系音频设备,所以终究还是我的问题。 吐槽归吐槽,MacOS 还是得继续用。

重低音对于视频的加成是很明显的,给我带来了贴近影院杜比的感受,想必再加一个就能很好满足我的需求了,两个的话总价钱和耳机差不多,1.6k。有人说,1.6k 不如换更好的 aux 音响或者直接上一整套,不是更爽?

这是一个取舍问题,我也不是纯发烧友,我希望在综合性上,比如便携,简洁上有所加成,噢,还有信仰加成。其实这个领域再烧下去就没意义了,家里又没矿,普通桌面级产品选择罢了。

have fun。爱护耳朵,从替换耳机开始, 这是我的第5台索尼设备。

说起来,手机还一直在凑合,也不知道我在想啥,可能手机确实没啥用吧(MIX4出不出了,不会就此终结吧)。

索尼大法: one day and one day, more and more poor.

值得一提

多设备连接是我很喜欢的功能,比如 MBP 连接了,手机可以继续连接,手机播放时其他连接的设备自动暂停。反之,也是一样,不需要重复配对,断开再连接。

大法那么多设备,具备这个功能的,我还是第一次碰到,耳机那些都不行。甚至在上个月的 WH-1000XM3的更新中,还把抢占式连接给去掉了,每次连接都得重新配对,很苦恼。

关于杂音

其实是有的,网上说是设计如此,因为如果开窗或者户外的话没什么影响,但实际上,不是户外也没什么影响,想清澈的话,关掉低音吧。

两天后

一直以来被SONY中草的都不是什么音质什么降噪,而是舒适。那个 Sony终于在早上回来了。

在连放3天后,综合大于36个小时,今天早上已经完全感觉不到生硬了,乐器恰到好处的拍打着,之前的沉闷早已消失得干干净净,声音轻盈又有力,浑厚又层次分明,依旧是利好人声,剩余的都是“舒适”。

依旧记得刚拿到的时候,重低音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有点过了,反馈的时间也长,处理得有点拖泥带水。能做什么呢?相信大法,然后发烧。一开始我说不喜欢,现在是 真香。

最有感觉的是电影开头的那一段,可以从空气的振动中感受到一瞬美妙。音乐是缓解都市不适的临时解药。

近半年后

最终还是没忍住,在临近 618 降价后购入第二个,凑了一对立体声,由于一个是新买的有些闷,半年前那个已经很舒服了,真正体验到感觉估计在 3 个月后了,但不论怎样, 1 + 1 大于 2,总花费在 1200 左右,这个价位由于其便携性以及声场覆盖范围,可以说是无敌了,超巴适,半个家庭影院是够了,出门行李箱里放上一个就跑问题也不大。

值得买吗?

值。

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官网看看:https://www.sony.com.hk/zh/electronics/wireless-speakers/srs-xb23

或者说明书:https://helpguide.sony.net/speaker/srs-xb23/v1/zh-cn/index.html


本站由以下主机服务商提供服务支持:

0条评论

发表评论